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美鼻考(一)西方鼻整形手術已擺脫民族特徵的修整




媒體接二連三地有鼻整形事故報導,台灣跟菲律賓兩位外形條件不錯的男模接受鼻整形手術死亡或經併發症候改行,韓國女藝人被拍攝到揉鼻子後,戲劇性地一邊鼻翼凹陷無法彈回,激起許多茶餘飯後的討論。在影藝事業越來越視覺化的現代社會,外觀稍有基礎的新秀,藉手術精益求精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社會對當事人心態的當然也更好奇。

事實上,鼻整形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在常見手術項目中的確算較高的,跟要求改變的幅度、是否以前手術過、以及院所的技術跟麻醉設備等都有關,以後另文討論。今天聊東方鼻整形手術增加,跟西方的趨勢相反,這是整形美容手術需求跟文化和社會風尚密切相關的好例子。有意深入了解者,可由鼻子的文化史一探究竟。

鼻子美容的需求及鼻整形手術的起源,東西方都有歷史悠久的面相學可資借鏡。中國相書雖然在鼻子上著墨甚多,可是不像歐洲因為種族複雜及猶太人被排外的偏見,讓修飾「猶太鼻」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不過整形外科教科書跟師長都建議只能答應消費者因外觀改善的「初衷」(primary gain)來手術,大部份外科手術是用在修整較明顯的異常,「猶太鼻」修整仍屬於初衷範圍,不算是因改運這類有爭議的「額外要求」(secondary gain)來手術。

什麼是猶太鼻呢?維基百科上有漫畫圖解,包括長鼻、鼻樑彎曲、跟鼻尖鷹勾形。典型的是美國女星芭芭拉史翠珊的長鼻,她多次公開表示滿意自己的自然外形,不接受手術修整。以前筆者也寫過歌劇的首席女高音卡拉絲高挺鼻子的一些感想。


嘉博兒.葛雷瑟(Gabrielle Glaser)的「鼻子」一書,詳細收集西方由種族跟鼻形特徵來推測個人品格的歷史,相對於希臘雕像的古典審美標準,猶太鼻、獅子鼻等都被冠上種種奸詐邪惡的形象。除了外形以外,作者還談演化學、嗅覺、氣味、鼻竇手術等等。有章「娛樂的鼻子」講其他書裡少提的吸煙吸毒歷史,特別值得一看。例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記載原始民族燃燒植物種子來吸毒唱歌跳舞,再來是十九世紀被稱作「鼻煙的時代」,到一八八零年代西班牙發展香煙,鼻煙消費才走下坡等。其實廣義地看,香水跟除臭劑等改變天然氣味的發明也是有娛樂、非實用意義的。
From left to right: the Roman, the Greek, the Jewish, the Snub, and the Celestial noses. (From Nasology: or hints towards a classification of noses by Eden Warwick (Rich. Bentley, 1848))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是譯者許瓊瑩給中譯本加上副題的妙譯,很能涵蓋曲線背後複雜的文化意義、和鼻整形求診者多面向的動機。六零年代電視的發明讓女士們熱衷模仿明星,藉手術使自己看起來接近偶像,前面提到的韓國影視工業便是一例。史上最著名的偶像瑪莉蓮夢露,常有人提到羨慕她的小巧翹鼻子,但夢露是否接受過整形手術一直有爭議。

手不手術是非常個人的選擇。堅持排斥手術的名人,除了前面提到芭芭拉史翠珊外,蘇菲亞羅蘭也拒絕整形,保有原來的長鼻子,她有段時間曾經禁止攝影師拍攝她的側臉,成名一陣後才解禁。

作者談到西方的鼻整形手術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一場典範轉移,由創造明星「理想面孔」的標準範本,轉變成尊重個人特色跟喜好的小修整。整形教科書上大談「達文西在五百年前描繪北歐貴族的高挺古典鼻子」、以及猶太父母讓孩子在成年禮或十六歲派對前修掉猶太鼻當作都是四五零年代的過去。六七零年代以後,風尚漸漸改變,醫師不再推薦標準化的「可愛小巧」鼻子,反過來問病人要怎樣的改變,甚至手術的用詞都改成「改善」或「調整」。

限於國情,西方的鼻整形手術才有可信的統計數字。韓國近年也提倡客觀統計,可是年份尚少。上述鼻整形手術的減少的趨勢,最新的數據可參考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的統計,二零一一年跟十年前比較,鼻整形手術由一年 389,000 台減少到 244,000 台,減少 37%,與其他手術因微整形的影響僅減少 17% 比起來有明顯差別。有幾個提倡猶太傳統的媒體特別引用這個數據,說明因個人自主意識抬頭,不鼓勵為了種族因素改變外觀。有人由更宏觀的角度檢討,其實美國人口統計裡就能看出,新生人口裡面,已經多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WASP白人主流族群。

韓風東漸,台灣的鼻整形手術人數,一般認為還在逐年增加中。此間大概種族因素不多,純外觀因素為主。下篇就跟著葛雷瑟的介紹,談鼻子的大整跟小整(「改善」)手術。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記故友、兼答整形重建顯微外科訓練是美容外科基礎

早上參加 洪士晉 學弟與天才同行的告別式。「天才」在普遍有傲氣的外科醫師圈子裡不算過譽,因為致詞的兩位整形外科的世界級前輩、還有最近幾篇緬懷文章,都紛紛使用這個形容詞。

取自 LeMaire SA et al, ACS 2007, Total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current approach using
the trifurcated graft technique,
http://www.annalscts.com/article/view/2007/2737

在場的外人可能對於美容外科醫師老師的致詞裡,為何不約而同以接合成功小孩腳趾的功績、和二十年前發展穿透枝皮瓣顯微手術過程中的創意,當作懷想主軸覺得突兀。據我了解,的確在他們師兄弟間傳頌一句傳奇性的要求:
『一條血管限十分鐘完成』
每個整形外科同行聽到這句一定會心了解,因為交情跟他一起開刀幾次,也覺得這句很恰當地表現洪醫師技術上的自豪。

由小見大 

取自 A Perfect Microsurgical Anastomosis
(Blood Vessel Repair)
@ Microsurgical Breast Reconstruction
- San Francisco,
http://microbreastreconsf.blogspot.tw/2010/09/
perfect-microsurgical-anastomosis.html
右邊故意選一張主動脈弓手術的附圖,我想巨大血管外科醫師 (macro-vascular surgeons) 也會納悶地問,我們手術時程都算五小時、十小時的,你們「微小外科」醫師 (micro-vascular surgeons,顯微外科) 爭什麼五分鐘十分鐘呢?

這十分鐘的自豪,每位完成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訓練的師兄弟跟老師們一定能立即會意跟欣賞。

圖二是放大大約十倍的顯微皮瓣動靜脈吻合,右邊的同行在開始接合動作前要準備十來件事:

  • 固定皮瓣,在接合過程不要妨礙顯微手術工作
  • 決定動靜脈血管的位置與受力鬆緊,預留適當長度在血管需要加強時有第二次處理機會
  • 止血
  • 把前後左右的組織固定好,空出足夠的空間供持針器運轉
  • 做好旁邊的吸血與排水措施
  • 決定動靜脈接合的順序 
  • 與第一助手確定檢核準備完成
  • 開始動手依序接合,各縫八至十二針,一塊顯微皮瓣需接合二或三條血管。
  • 如果是複合皮瓣就要做更多的設計與準備

在順利的病例,每位整形外科醫師都有十分鐘完成血管吻合的經驗。可是,

困難點就在這些「可是」

如果是腫瘤電療過的組織、七八十歲的年齡、或者外傷被炸開爆開的情況,每個「可是」都會加重困難度。所以大部分情況是二三十分鐘以上接一條血管,而且掙扎到一小時的情況也不少。碰到前一晚徹夜奮戰的同事,整形外科醫師通常是尊敬而體諒地問休息夠不夠,以後再討論學術或技術上的得失。

顯微外科訓練該是美容外科基礎

在整形外科的醫學討論場合,如果報告者沒有顯微外科血戰跟處理極端受損組織的經驗,同行可能會懷疑報告者說的眼皮「拉提張力適當」、脂肪「清得乾淨」、或乳房「填補壓力正常」到底有沒有達到外科技術的標準。目前衛福部的部立專科醫師訓練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之所以堅持要把顯微手術訓練,列為六年訓練的重頭戲,原因即在傳承這些技術最低要求。

洪醫師在住院醫師時期被傳頌的「十分鐘」 傳奇,代表大家對他技術的肯定。這幾年來,他精進美容外科之餘,也樂於教導更多師弟師妹,傳為美談。

提這些細節不是為了誇耀快刀手的當年勇。最近有位「純美容外科」醫師為文質疑「整形外科不是美容外科」,主張「顯微手術、燒燙傷照顧、乳房重建手術」無助於美容外科,其實凸顯了他不了解整形外科的無知。

(一起開刀研討過的洪學弟過世,想起這「十分鐘」 傳奇,本來覺得不適宜用來反駁圈外醫師。與幾位同道聊起洪醫師過往種種,他的師弟都覺得如果是洪醫師為文,一定更富鬥氣而銳利地捍衛我們整形外科堅守的價值。今日又聽到兩位世界級前輩提起顯微外科,所以把一些想法寫出來,請民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