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美鼻考(一)西方鼻整形手術已擺脫民族特徵的修整




媒體接二連三地有鼻整形事故報導,台灣跟菲律賓兩位外形條件不錯的男模接受鼻整形手術死亡或經併發症候改行,韓國女藝人被拍攝到揉鼻子後,戲劇性地一邊鼻翼凹陷無法彈回,激起許多茶餘飯後的討論。在影藝事業越來越視覺化的現代社會,外觀稍有基礎的新秀,藉手術精益求精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社會對當事人心態的當然也更好奇。

事實上,鼻整形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在常見手術項目中的確算較高的,跟要求改變的幅度、是否以前手術過、以及院所的技術跟麻醉設備等都有關,以後另文討論。今天聊東方鼻整形手術增加,跟西方的趨勢相反,這是整形美容手術需求跟文化和社會風尚密切相關的好例子。有意深入了解者,可由鼻子的文化史一探究竟。

鼻子美容的需求及鼻整形手術的起源,東西方都有歷史悠久的面相學可資借鏡。中國相書雖然在鼻子上著墨甚多,可是不像歐洲因為種族複雜及猶太人被排外的偏見,讓修飾「猶太鼻」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不過整形外科教科書跟師長都建議只能答應消費者因外觀改善的「初衷」(primary gain)來手術,大部份外科手術是用在修整較明顯的異常,「猶太鼻」修整仍屬於初衷範圍,不算是因改運這類有爭議的「額外要求」(secondary gain)來手術。

什麼是猶太鼻呢?維基百科上有漫畫圖解,包括長鼻、鼻樑彎曲、跟鼻尖鷹勾形。典型的是美國女星芭芭拉史翠珊的長鼻,她多次公開表示滿意自己的自然外形,不接受手術修整。以前筆者也寫過歌劇的首席女高音卡拉絲高挺鼻子的一些感想。


嘉博兒.葛雷瑟(Gabrielle Glaser)的「鼻子」一書,詳細收集西方由種族跟鼻形特徵來推測個人品格的歷史,相對於希臘雕像的古典審美標準,猶太鼻、獅子鼻等都被冠上種種奸詐邪惡的形象。除了外形以外,作者還談演化學、嗅覺、氣味、鼻竇手術等等。有章「娛樂的鼻子」講其他書裡少提的吸煙吸毒歷史,特別值得一看。例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記載原始民族燃燒植物種子來吸毒唱歌跳舞,再來是十九世紀被稱作「鼻煙的時代」,到一八八零年代西班牙發展香煙,鼻煙消費才走下坡等。其實廣義地看,香水跟除臭劑等改變天然氣味的發明也是有娛樂、非實用意義的。
From left to right: the Roman, the Greek, the Jewish, the Snub, and the Celestial noses. (From Nasology: or hints towards a classification of noses by Eden Warwick (Rich. Bentley, 1848))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是譯者許瓊瑩給中譯本加上副題的妙譯,很能涵蓋曲線背後複雜的文化意義、和鼻整形求診者多面向的動機。六零年代電視的發明讓女士們熱衷模仿明星,藉手術使自己看起來接近偶像,前面提到的韓國影視工業便是一例。史上最著名的偶像瑪莉蓮夢露,常有人提到羨慕她的小巧翹鼻子,但夢露是否接受過整形手術一直有爭議。

手不手術是非常個人的選擇。堅持排斥手術的名人,除了前面提到芭芭拉史翠珊外,蘇菲亞羅蘭也拒絕整形,保有原來的長鼻子,她有段時間曾經禁止攝影師拍攝她的側臉,成名一陣後才解禁。

作者談到西方的鼻整形手術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一場典範轉移,由創造明星「理想面孔」的標準範本,轉變成尊重個人特色跟喜好的小修整。整形教科書上大談「達文西在五百年前描繪北歐貴族的高挺古典鼻子」、以及猶太父母讓孩子在成年禮或十六歲派對前修掉猶太鼻當作都是四五零年代的過去。六七零年代以後,風尚漸漸改變,醫師不再推薦標準化的「可愛小巧」鼻子,反過來問病人要怎樣的改變,甚至手術的用詞都改成「改善」或「調整」。

限於國情,西方的鼻整形手術才有可信的統計數字。韓國近年也提倡客觀統計,可是年份尚少。上述鼻整形手術的減少的趨勢,最新的數據可參考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的統計,二零一一年跟十年前比較,鼻整形手術由一年 389,000 台減少到 244,000 台,減少 37%,與其他手術因微整形的影響僅減少 17% 比起來有明顯差別。有幾個提倡猶太傳統的媒體特別引用這個數據,說明因個人自主意識抬頭,不鼓勵為了種族因素改變外觀。有人由更宏觀的角度檢討,其實美國人口統計裡就能看出,新生人口裡面,已經多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WASP白人主流族群。

韓風東漸,台灣的鼻整形手術人數,一般認為還在逐年增加中。此間大概種族因素不多,純外觀因素為主。下篇就跟著葛雷瑟的介紹,談鼻子的大整跟小整(「改善」)手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