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書卷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卷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鼻子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 2 -- 「一張有個性的臉孔應該有一只具有真正鼻樑的鼻子」

『一張有個性的臉孔應該有一只具有真正鼻樑的鼻子』

~~ Diana Vreeland

除了膚色以外,鼻子大概是東西方差異最大的身體器官了。在西方,各地人種間的鼻部差異,比我們常接觸的中日韓人或南洋人間的差異大得多,造成的身體形象與 心理問題當然也不一樣。這本書的作者是義大利裔,大鼻子自幼就成為同儕取笑的焦點,所以她一直很注意一些鼻子象徵智慧之類的「好格言」,也特別懷念高鼻子 名女高音卡拉絲 (Maria Callas) 成為媒體寵兒的那個年代。

右圖是 1956/10/29 那期 Time 雜誌的封面,作者雖然沒有聽過她唱歌,可是看過她在雜誌上一張高貴的側影照片後,就很崇拜她。

我猜是後來唱片封面常用的這張(右下)。

標題「一張有個性的臉孔應該有一只具有真正鼻樑的鼻子」,是作者引述時裝界名人 Diana Vreeland 的話。 (p.11)


這句話對我很有感觸。整形外科醫師與病患或消費者面談時,經常遇到拿著照片來要求整出完美形象的場景,「老師教我們」,這時最好請對方三思。以下書裡的情節,正好可拿來做個註腳。


閃舞 (Dirty Dance) 劇照
書裡接著講到電影「閃舞」女演員 Jennifer Grey 的整形實例,請 google 她的 Rhinoplasty 可看到術前術後的對比,Grey 自述她整形後覺得認不出自己。


整鼻後

切除 hump 術後。手術成功,截彎取直,變出「具有真正鼻樑的鼻子」,不過您可在網路上讀到惋惜她的臉因變得過度完美而缺乏個性的批評。事實上,她的星路也接著走下坡。




我以為

這些書卷氣的「身體形象」文化史,對「完美」 vs 「個性」的兩難,多少可提供一些觀察角度,讓醫師與病患兩邊都把手術的期望與目標設得更好。

鼻子 勾勒性與美的曲線 1 -- Gabrielle Graser 2002, 時報文化 2004

有朋友反應,「乳房的歷史」太大部頭,令人生畏。老實說,在身體器官為題的書裡,能有那麼「華麗」目錄,算得上全方位關照的,其實是特例。第二本書題目顯眼,但內容就稍嫌侷限,想由「身體形象」找材料來講,有點捉襟見肘。作者的文筆平實,各話題其實探索得還算深入,就請有興趣的看倌自行品味,各取所需了。

「一個人的真相盡在他的鼻子。」──奧維德(Ovid)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嘉博兒‧葛雷瑟
       Gabrielle Graser

譯者:許瓊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17日

目錄:

關於鼻子的回憶

第一部:鼻子史
  • 1 前兩千年
  • 2 惡臭的世紀
  • 3 (從鼻子的觀點敘述的)科學史
  • 4 鼻子裡的長崎核爆
第二部:鼻子與現代科學
  • 5 是什麼氣味?
  • 6 娛樂的鼻子:速簡史
  • 7 過去的芬芳:氣味與記憶
  • 8 鼻竇情事
第三部:商業的鼻子
  • 9 聞起來像錢
  • 10 除臭之戰:消滅體味
  • 11 從布朗克斯到美國:一只鼻子的冒險之旅

這本書的副題,定為「氣味與嗅覺 的自然史」可能更恰當。大約一半的篇幅講氣味,鼻子的科學主要講嗅覺及鼻竇炎的故事。

氣味的人文歷史,在讀者們都有 徐四金 香水小說近年拍成電影的閱讀與影像經驗助長之下,讀來富於「多媒體」感。作者以氣味與嗅覺的背景,對照鼻炎與鼻竇炎患者的生活不便,延伸到「性與美」的個人記憶與感受、和文化意義。

娛樂的鼻子,講到吸食古柯鹼與鼻煙,對整形外科醫師來說引申得太超過。

商業的鼻子,秉承作者由氣味出發的旨趣,講除臭劑、制汗劑的大生意。

原本期待的鼻子整形/整型故事,到第十一章才上場。「從布朗克斯到美國」,講的是一位整形外科醫師,自幼為鼻子外型所苦,後來終於下定決心接受手術的故事。

鼻整形術 (Rhinoplasty) 技術演變的歷史長而複雜,這本書是放在鼻炎及鼻竇炎後面講,拿鼻竇炎手術由激進觀念,經過病因的重新探討,外科療法趨向保守的歷程來做比擬。 有些鼻炎與鼻竇炎歷史上的光怪陸離療法,因為能抓住很多經歷反覆藥物與手術治療患者的心理,其實在今天還不難看到類似的廣告,所謂「西醫治不好,應該 XXOOYY...」云云的各種傳統療法。

後面這些偽科學的手法,太有機會會繼續聊。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乳房的歷史 2 -- 嘉柏莉和她妹妹, 乳房的兩面性, 與乳房下垂

前文提到乳房的歷史這本書,強調「好乳房」(哺育)與「壞乳房」(挑逗)兩種功能的對比性,其中最提綱挈領的圖片,我以為是〔情色乳房〕一章中的『嘉柏莉出浴圖』 (p.94)(或譯 加布莉葉)。這張圖片的主人翁有更出名,被捏乳頭的『嘉柏莉和她妹妹』名畫 (Gabrielle d'Estrees) ,許多性別議題的展覽或書籍常引用藏於羅浮宮的原作,或根據議題以現代人扮裝而有種種反諷仿作。這裡引用另一個穿衣服的版本當開頭...


跟左邊羅浮宮名作的上空版本比來,上面這個穿衣服〔潔本〕的玄機在於背景的奶媽與嬰兒。這個年輕情婦與背景奶媽「好-壞乳房」的對比,原來是另一幅圖畫背後的重要旨趣。

Yalom 原書引的是右方的版本,『嘉柏莉出浴圖』 (p.94)。

嘉柏莉(加布莉葉)是十六世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著名情婦,曾為國王產下三個私生子女。作者強調主角展露的是「從未用過」的堅挺, 小而美的乳房,而背景奶媽哺育嬰兒的巨大渾圓乳房,則充分說明乳房的階級差異。這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上流社會女人,是經常要面對的兩難,當時乳房的神聖意義逐漸模糊,情色象徵抬頭,雖然醫師、傳教士、與衛道人士都主張哺乳是天職且有益健康,上流社會請奶媽的風氣還是日益風行。女人不願冒著令丈夫或者情人失望的風險,把乳房奉獻給小孩。這裡面甚至牽扯德國與英國兩地新教改革者嚴苛的道德標準,女體的乳房成為另一個戰場。

嘉柏莉死後,亨利四世愛上年僅十五歲的妹妹安麗雅特 (Henriette d'Entragues),所以第一、二張圖姊妹並列另有這層情色的意義。妹妹捏住姊姊乳頭,象徵新情婦抓住舊情婦的情慾表徵,「彷彿乳頭就是權力徽章」。不過,後來國王又移情別戀,「宣告藝術家沉溺於乳房美感時代的結束」!

對整形外科醫師而言,上面這些歷史掌故的乳房相關手術是提乳手術 (mastopexy)。提乳手術常與縮乳手術 (breast reduction, reduction mammoplasty) 混為一談,部份的原因是手術傷口類似,只是前者針對皮膚的調整與拉提,後者則另外牽涉巨乳組織的切除。

談提乳手術 (mastopexy),要從乳房下垂 (breast ptosis) 談起。整形外科手術的發展,對於上述「上流社會」乳房的恐懼提供了後天改善的解決方案,對於女性爭取身體自主大有貢獻。

關心乳房下垂的讀者 , wikipedia 上引用以色列醫學工程學者 Amit Gefena and Benny Dilmoneyb 的 2007 年新研究論文, 可下載全文。由臨床觀點來看,工程模型太理想化了,大部分情況還是要切除皮膚,把皮囊縮小,才【提】得起乳房。對照歷史洪流,工程跟醫學都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摘取其中的解剖構造圖供參考。

乳房的歷史 1 -- Marilyn Yalom 1997, 先覺出版 2000

喜歡讀書的整形外科醫師,對關於身體形象的論述都有興趣。拜出版業發達之故,連鉛筆、蘋果這些生活事物的自然史 (A Natural History of XXYY) 都有人寫了,關於身體部位的書當然也多起來,尤其大陸簡體書開放之後,中文譯本的選擇更為豐富。經年累月下來,這類原本難歸類的書在書架上占據的位置越來越可觀,選哪一本來打頭陣介紹,竟難以下手,琢磨了幾天。

第一本推薦的是 Marylyn Yalom 的『乳房的歷史』,這本書在網上有不少醫學與非醫學的先進由各種角度發表過評論,適合來嘗試由整形外科的觀點如何切入。

乳房的歷史
A History of the Breast


因為這個器官的優勢,「乳房的歷史」能談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其他身體形象的書所能比擬,請看這一大排華麗的章節名:
  • 神聖的乳房
  • 情色乳房
  • 家庭的乳房
  • 政治的乳房
  • 心理的乳房
  • 商業化的乳房
  • 醫學上的乳房
  • 解放的乳房
  • 危機的乳房

    作者的背景偏心理分析,所以前言裡提出「男人不斷企圖將女人的乳房據為己有」、「誰擁有乳房」這樣深沈的問題,請不要被這些大帽子嚇到了。其後各章展開的乳房「歷史之旅」會用很具體的實例來呈現「好乳房」(哺育)與「壞乳房」(挑逗)這兩種功能的對比,不管您同不同意,最後導向「乳房最終還是屬於女人的」的結論。至少對整形外科醫師來說,我更能體會每位女人關於乳房新舊情仇的糾葛,也不會相信乳房大小或位置可用量尺的數據一條鞭規範,因而可更靜下心來與消費者或病患討論適合個人的治療選項。

    譯者何穎怡譯筆流暢,我另外推薦她關於生物醫學自然史相關譯作《第四級病毒》、《霸王龍的最後一眼》,當然她還有更多女性研究與音樂的著作,也是台北愛樂電台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