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連「偽陽性」都不能接受了,「偽陰性」也要告到底嗎?




「偽陽性」用白話文講,是毋往毋縱做法下,免得漏掉癌症等嚴重疾病的代價。

前文附圖標題 Diagnostic REASONING,強調人的思考,完整的醫學決策過程,則需要病患參與,就更複雜了。

醫學診斷一直是醫學資訊界 (medical informatics) 的難題。大家以為資訊發展一日千里,診斷問題還是被認為有科學無法取代的藝術成分,難以自動化。這個四乘四表,看起來很科學,又有 CAT Maker 那樣的計算工具,請還是不要簡化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實戰困難。

這個講解「偽陽性」、「偽陰性」的圖取自 Oxford CEBM 兩場特別把【診斷類問題】拿出講的講義。


主題是 2001 年的流行性感冒快篩檢驗,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求高專一性 (Specificity, 篩出來的盡量是流感確診病例)至 97%,便犧牲敏感度 (Sensitivity) 至 44%。不幸地,這些數據都不是法界人士想像裡的「確定診斷」。

診斷正確率又跟該疾病實際的發生率有關, Dr. Thompson 以兩種發生率,發生率高達 30%的常見疾病 (例如感冒流行期間)相對於 4% 的較罕見疾病來實際計算。

「偽陽性」率是 7/22。

請注意,前文的胃癌例子的發生率更低。

同樣是 敏感度 50% 與專一性 50% 檢驗效力的檢查,如果用在 4% 發生率的疾病診斷:

「偽陽性」率 會高達 9.6/11.6 !

在外科執業中,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這些國民健康局的重點篩檢項目,因為診斷技術敏感度提高,「偽陽性」的病例當然會跟著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